我在科技巨头亚马逊的日子 1 想当年(上)
手握一杯咖啡,透过窗外眺望广阔西雅图Downtown壮阔的办公楼群,不经意间生出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慨。
转眼来美国两年多了。这两年里,在一个城市完成了研究生学业,毕业后又来到了另一个城市开始自己的职业道路。于是我不禁陷入了对那段时光的回忆。
两年前的一个晚上,我搭乘达美航空(Delta Airline)的跨洋班机抵达美国的钢铁之城-匹兹堡(Pittsburgh)。下飞机的一霎那,仿佛可以闻到空气中自由的气息。我心中十分感怀,默念到:美国,我终于来了。搭上从匹兹堡国际机场到临时酒店的大巴,窗外美丽的夜景,灯火通明的Downtown,河上夜晚航行的游艇,透露出这座钢铁之都曾经的繁华。渐渐的路上灯光不再那么明亮,建筑不再那么高大,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- 卡耐基梅隆大学(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,简称CMU)附近的希尔顿酒店(Hilton Garden Inn Pittsburgh University Place)。
调整时差,寻找住处,在没有车的情况下穿梭于CMU校园内以及匹兹堡城市之中。匆匆忙忙中,学校开学了。慢慢熟悉的语言环境,教授们各式各样的口音,比国内大学繁重的作业以及评分制度,着实让人忙得不可开交。每天基本就是教学楼,图书馆还有住处三点一线。只有周末得以放松,与新结识的朋友们相聚结伴出游。
很快在匹兹堡的学习已经过了一年,一起来开始研究生项目的同学们都面临着毕业以及找工作的问题。我来美国之前就定下了毕业后在美国工作的目标,但具体如何才能留下,到这时我还懵懵懂懂。
计算机系里经常会通知学生,企业来举办宣讲会以及学校的大型招聘会。我每次去到会场,发现都会被乌央乌央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。企业派来的代表在台上滔滔不绝,台下的听众吃着免费披萨听的津津有味。然而这样的宣讲会很少会有任何招聘行为,更像是企业来宣传以及作秀而已。在大型招聘会上,大企业也基本跟宣讲会上一样,展台前拍着长队,每个人可以跟企业代表说上几句话而已。有些匹兹堡当地的小公司倒是会接收简历,关注一些求职者信息,然而招聘力度有限。总之,刚开始找工作感觉有些失望。
对于计算机行业的软件工程师职位,面试内容基本上是解决算法编程问题。因此,不管在学校里专业课学的是什么,解决面试问题是需要专门训练的。我之前并没有了解到这一点,因此来美国的第一年基本都花时间在了专业课上。在寻找面试机会的同时,我也开始通过做题训练解决算法问题的能力。
在校友前辈的内推下,我得到了几家大公司的面试机会。在年底参加了Google,Facebook的电话面试。然而事实证明,当时我的面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这两家公司的标准,两次面试全部失败。尝到苦果的我有些一蹶不振,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能力,甚至连能不能找到工作留在美国都起了怀疑。尽管心里希望渺茫,但实际还在支撑着。
在面试失败多家公司之后,我开始关注小公司以及匹兹堡当地的软件工程师职位。小公司的招聘是十分困难。由于小公司财务有限,往往只招聘一两个名额,因此非常谨慎。然而小公司又不能给出大公司的高薪酬,因此吸引力有限,所以更加加剧了小公司招聘的困难。其中我面试到一家位于芝加哥的网上订外卖网站Grubhub(当时还是几个人的小作坊),电话面试就进行了好几轮,最后达到onsite面试,后来又取消onsite面试,把全职面试改为实习面试继续进行。这样小公司的面试我经历了不少,真的很累很折腾。
冬天过去,春天来了。夏天我就要毕业了,一方面忙着毕业设计,另一方面工作还没有着落。依旧每晚图书馆待到半夜,只是周末也一样。还是一样的参加宣讲会,申请职位,但都没有令人高兴的消息。直到有一天,突然收到了亚马逊(Amazon)的面试邀请,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申请的,但我需要把握住这次机会。